如何让孩子养出好习惯发表时间:2019-01-30 15:16 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: 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一起聚会,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奖的科学家:“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?”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:“在幼儿园。” “在幼儿园?”记者感到很吃惊,但他继续问:“在那里,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的东西?” “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,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,东西要放整齐,做错事要道歉……”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很出人意料,但它却很直接地说明了一个问题:孩子小的时候是培养其好习惯的重要时期。在教育界,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:早期教育花1公斤的气力=后期教育花1吨的气力。由此,我们也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。 那么,在家庭教育的早期,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? 我们都知道,好习惯与坏习惯好像一对势不两立的冤家,大有“有你没有,有我没你”的趋势。例如,一个孩子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,那干净、整洁等好习惯就可能与他无缘;又如,一个孩子很诚实,那他一般不会出现撒谎、骗人等坏习惯。所以,从教育孩子方面来讲,改掉孩子的坏习惯,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。 然而,对此,很多教育学家却提出了一个更加独出心裁的观点:家长改掉坏习惯,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。教育学家们认为,年龄较小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,而他们的主要模仿对象就是家长,如果家长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许多坏习惯,如说脏话、撒谎等,这些坏习惯很容易就会被模仿性极强的孩子学会。 一位小学低年级的教师曾对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: 这个孩子学习很好,也很懂事,但就是爱说脏话。为此,我曾多次找这个孩子谈话,但效果都很不明显。 一次放学后,我跟这个孩子在一起聊了一会儿天,忘了时间。当我发现班上的学生都已经走光时,我知道这个孩子的家长一定在外面等急了,于是便让孩子先走,我锁门。 当我锁好门走出校门时,刚好听到了这个孩子的父母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。他们争吵的声音不算大,但我仍然觉得很刺耳,因为他们的每句话中几乎都带着脏字。这时,我终于知道这个孩子说脏话的坏毛病一直改不掉的原因了。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,家长是他们行为的第一任老师,如果在家里,家长动不动就会口出脏话,那么,即使老师有再强的能力,也没有办法使孩子改掉说脏话的坏习惯。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,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,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。也许在有些家长眼中,孩子爱说脏话这种习惯很小,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,日后孩子就会找不到工作、失掉一个很重要的职位,或者错失一个很大的发展良机。到那时,做家长的后悔都来不及。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,还有很多这样可笑的现象:家长自己说着脏话,却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用语;家长自己经常说谎、骗人,却要求孩子要诚实……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教育方法中,孩子是不可能按着家长的要求去做的。即使家长的权威使他们屈服,他们也会在家长面前做一套,在家长背后又做一套。心理学家表示,家长没有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,而仅仅是使用家长的权利,强迫孩子屈服,那在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,孩子的坏行为会越来越多。 当然,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,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,家长给孩子做出的都是一些正面的榜样,例如,使用文明语言、对人真诚、有礼貌等,在家长的熏陶下,孩子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家长所具有的那些好习惯。所以,我们必须认同心理学家们的这个结论:家长改掉坏习惯,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。 当然,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,免不了要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作斗争。因此,家长要想顺利地战胜孩子的那些坏习惯,仅仅是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还是不够的,还应该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。 方法一:多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——正强化法一个9岁的小女孩,学习很认真,但无论怎么学,她的数学成绩还是不理想。一天晚上,她向爸爸请教一道数学应用题,爸爸给她讲了好几遍,她还是没听明白。 这个孩子几乎对自己失望了,她哭着对爸爸说:“爸爸,我太笨了,看来我是学不好数学了。” 爸爸不认同地说:“不是这样的,这种类型的题爸爸小时候听了9遍才听明白,你才听了5遍,我再给你讲一遍,相信你一定能超过爸爸的。” 孩子听爸爸这样说,立刻对自己充满了信心。果真,听完这一遍之后,她终于掌握了这道题的做法。 后来,再遇到难题时,这个孩子总是不厌烦地、一遍遍地向别人请教,直到把这些难题弄懂为止。 也许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,给孩子讲一道题,讲好几遍孩子都听不懂,这时,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气急败坏地说:“你真是笨死了!” 家长们这种做法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,这不仅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,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,从而放弃学习,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容易放弃的坏习惯。 上述事例中的家长是一位很合格的家长,尽管他给孩子讲一道题讲了5遍,但他没有不耐烦,甚至当孩子对自己都失望时,他仍然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。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找回了失掉的信心,而且使孩子养成了勇于向困难挑战、不战胜困难决不罢休的习惯。 其实,在此过程中,这位家长正是运用了正强化法。所谓正强化法,是指强调孩子身上积极的信息,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,从而做出积极的行为。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,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给予表扬、鼓励等正强化,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境,孩子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,在不知不觉中,这种行为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。 用正强化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,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,不要总是抱怨孩子的坏习惯。很多家长喜欢抱怨,不管是当着孩子的面,还是不当着孩子面,他们总会说: “这孩子脾气太大了!” “这孩子很粗心!” “这孩子不爱学习!” 家长这样做就是给孩子一种负面的暗示,给他们贴上了一种负面的标签。也许孩子自己已经知道“脾气大”、“粗心”等都是不好的习惯,本来正想改正呢,但当孩子接收到的负面暗示越来越多时,他们就会真正地接受这种负面暗示,真正认为“脾气大”、“粗心”等就是自己的一个改不掉的缺点了,从而再也不想去改掉这些坏习惯。 事实上,这是一种负强化效应。中国有句俗话,叫做“数子十过,不如奖子一长”。所以,家长与其与孩子的“坏脾气”、“坏习惯”等作斗争,不如适当地表扬孩子的好习惯,利用正强化法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。 方法二:将坏习惯与兴趣、爱好相结合——寻找突破口法习惯的养成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,有些时候,即使孩子知道一些坏习惯对于自己的成长不利,但往往由于惰性,孩子还是不愿意与家长合作。 5岁的小茹不讲卫生,吃饭之前就是不洗手,针对这一点,妈妈给她定了一条规矩:不洗手就不允许吃饭。但小茹绝不向妈妈屈服,不让吃饭就不吃,反正就是不洗手。为此,母女俩竟然冷战起来,最后,妈妈怕孩子饿坏了,便不得不向孩子“投降”。如此,小茹养成了饭前不洗手的坏习惯。 在一般情况下,强制的办法是不可能成为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动力的。家长帮助孩子改正坏毛病,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,稍微有一些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,针灸时,医生如果没有摸准穴位就随便给人扎针,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,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。 在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,“突破口”就如同针灸中的“穴位”,“突破口”没有找对,孩子不仅不会改掉坏习惯,而且还有可能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,进而产生逆反心理;“突破口”找对了,孩子就会在习惯培养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。 所以,在孩子坏习惯“屡教不改”的情况下,家长就应该试着去寻找其他“突破口”,寻找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内部动力。 一般来讲,家长从孩子的兴趣、爱好出发去寻找他们的突破口,很容易深入到孩子的内心,激发起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欲望。 例如,小茹妈妈后来是这样做的: 后来,小茹妈妈想了个好办法。她知道孩子喜欢听科幻故事,便找了一些与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讲给她听。看着孩子睁大眼睛惊奇的样子,她故意引导孩子:“你愿意让成千上万个细菌进入你的肚子里吗?” “当然不愿意了,可是,那些细菌在哪里呢,我怎么看不到它们呢?”小茹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双手。 “傻孩子,细菌是看不到的,只有在科学家的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。” 了解这些知识后,每次吃饭前,小茹都会乖乖地去洗手,偶尔发现爸爸不洗手就吃饭时,小茹还会一本正经地“教育”爸爸:“爸爸,你想把成千上万的细菌吃到肚子里吗?” 当然,家长在找到孩子坏习惯改正的突破口之后,对孩子进行引导时,教育意图不要太明显。如果家长告诉孩子:“我给你讲这个故事,就是为了改掉你的坏习惯。”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感觉到枯燥无味,还会引发孩子的警觉和敌意。所以,“润物细无声”,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改掉坏习惯,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。 方法三: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——避免“5+2=0”负效应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: 一天,梭子鱼、虾和天鹅要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,它们都使出了全力拉这辆车,到最后,他们都累得不行了,车子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动。 难道是这辆车太重了,重得都超过了这三个家伙共同的力气? 并不是这样的,车子之所以原地没有动,是因为这三个家伙没有朝一个方向用力:天鹅把车向天空方向拉,梭子鱼把车向池塘方向拉,而虾又朝着与池塘相反的方向拉。三个方向的合力互相抵消,所以,车子才会原地不动。 由这个寓言,我们可以得出,在孩子的教育方面,如果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不在同一个方向上,那孩子就会像上面寓言中的那辆小车一样,不会向前发展,只会原地不动。 很多家长也许对这样的教育场面并不陌生: 上班时间快到了,为了节省时间,家长拉着孩子从小区的草坪上穿过,这时,孩子挣脱家长的手说:“老师说了,不能践踏草坪。” 家长连忙解释:“宝贝,来不及了,妈妈上班快迟到了。” 可孩子还是不肯踏入草坪,这时,家长抱起孩子,边走边说:“宝贝,老师说得太绝对了,在紧急情况下,偶尔践踏一两次草坪是没有关系的。” 看,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,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出现了矛盾。当然,如果孩子以后也遇到某些“紧急情况”,他肯定也会像家长那样,理所应当地践踏草坪。当孩子有过几次成功的经验后,也许就会把老师“不能践踏草坪”的劝告扔到脑后。这将很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。 其实,孩子从一开始不肯践踏草坪,到最后理所应当地践踏草坪,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“5+2=0”负效应。所谓“5+2=0”负效应,是指孩子在学校接受了5天的教育,在周末与家长接触两天的过程中,也许就是家长的几句话、几个动作、几种行为,就像上面事例中家长的做法一样,就把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全部抵消了。 所以,为了孩子的成长,家长一定要配合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,争取让那些“特殊情况”不再出现,不给孩子提供滋生坏习惯的机会。 当然,为了与学校的教育达成协调一致的目标,家长要与孩子的老师保持沟通。例如,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;请老师一起协助,帮孩子改掉坏习惯;请老师时常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,等等。这样,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,才能有效避免“5+2=0”负效应,从而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。 方法四:让孩子体验自然惩罚——自然后果法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会一直改不掉?心理学家们认为,在大多数情况下,是因为家长的过多参与。例如,很多家长就曾这样向我抱怨:“我家那孩子太懒了,早上不叫他三五次,他是不会起床的。” 每当听到这样的抱怨,我都会告诉家长们:“有你这种乐此不疲的参与,孩子永远也不会主动起床。” 此话怎讲? 其实,每个人身体上和思想上都会有很强的惰性因素,家长的过多参与,往往会把孩子的惰性因素更多地激发出来。例如,家长每天充当孩子的“闹钟”,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思想:“反正有爸爸妈妈叫我起床呢,再多睡一会儿吧!”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,孩子赖床的坏习惯是永远也不会改掉的。所以,家长最好少参与到孩子的事情中去。 这时,肯定有家长要问:“不叫孩子起床,那他们还不得天天迟到呀?” 事实上,迟到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,这样孩子就有机会承受自然后果的教育了。 在教育孩子方面,法国著名的思想法卢梭提出了一种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,叫做自然后果法。即对于孩子的过失,不去责备和惩罚,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,使孩子自然受到惩罚。这种惩罚不同于平时家长对孩子的惩罚,它使孩子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:早晨再赖床就会迟到,以后不能再赖床了。因此,这种惩罚并不是针对孩子犯了错误而惩罚,而是为了使他们日后不去犯同样的错误。 一个孩子也有早上赖床的习惯,他的妈妈是这样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的: 新学期要开学了,妈妈送给小鹏一只漂亮的小闹钟,并对他说:“以后这个小闹钟要代替妈妈叫你起床了,它可不像妈妈那样叫你好几遍呀。听到它响之后,你一定要按时起床,否则会迟到的。” 拿着小闹钟,小鹏迫不及待地定上了铃。但遗憾的是,开学的第一天,他就迟到了,原因是闹钟响过之后,他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。 结果可想而知,因为迟到,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。晚上放学回到家后,他特意把小闹钟的铃声调到最大,并认真地对妈妈说:“开学第一天就挨批评了,我以后再也不敢迟到了!” 孩子早上赖床,家长要舍得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——迟到。大多数孩子的坏习惯之所以改不掉,往往是由于家长的“不敢放手”而造成的。例如,家长们会很担心地说:“孩子经常迟到会影响学习成绩的”,“经常迟到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”……其实,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,当他们多次因为迟到而受到惩罚时,他们肯定会主动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,从而改掉赖床的坏习惯。 当然,利用这种自然后果法使孩子改掉坏习惯,必要的时候,家长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。例如,家长把自己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计划告诉老师,当孩子迟到后,请求老师配合自己,如在批评孩子迟到的同时,再给孩子一些鼓励。这样,家长们的那些担心很快就会消除,同时,孩子的坏习惯也很快就会改掉。 除了改掉孩子赖床的坏习惯之外,利用自然后果法,家长们还可以改掉孩子的很多坏习惯,例如: ◇孩子因为贪玩而错过了晚饭时间,家长不要为孩子另起炉灶,而是让他们尝尝饥饿的滋味吧! ◇孩子总是忘记带家里的钥匙,那就让他们在门外等候,直到你方便再为他们开门为止吧! ◇孩子总是粗心做错作业,那就让他们接受老师的惩罚吧! |